English

寻找“稻壳屋”

1998-07-06 来源:光明日报 徐国春 张雅文 崔成龙 我有话说

雨霁初晴,阳光灿烂。六月雨淋淋,淋湿了亭台楼阁,花草树木,淋不湿我们寻觅“稻壳屋”的兴致。

稻壳屋?童话般的话题。连日来,许多人争说稻壳屋。他们说哈洽会多了一景,那是乌苏里江集团以稻壳为主要原料,开发的现代轻型活体、无公害、多功能建筑及系列家具产品。有小房子、有床、椅、茶几。去看吧,那墙料和水泥一样,那床料和木板一样哎!

有人说,稻壳屋在展馆大门口。我们匆匆赶到冰上基地正门口。看到了,一座白绿红三色如伞的亭子间,像在晴朗的天空里撑开的一把伞。这真会是稻壳做的。上前细问经销的小伙子。小伙子听了半天,才明白意图。“哪里,哪里,我们是浙江来的。”小伙子说。“这房子是用高级尼龙防水绸制作的。先生,多关照。千万别在这说什么稻壳,砸了我们的牌子。”小伙子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,让我们窃笑。“你们去那边看看,那一排方方正正的小房子,没准是你们要找的。小伙子边说边眯起眼睛,去接待客人。

我们慌不迭地走,慌不迭地想着稻壳屋是传说还是比喻。自东门西去,北折。宽阔的过道两边,排着一幢临时活动房,板式的、布式的、塑胶式的,没有一个与稻壳沾边。没办法,我们硬着头皮去问。问一位精明的小伙子。小伙子说听说过,只是没经意,以为是笑话;问一位开朗的姑娘。姑娘笑弯了腰:“稻壳屋,有没有搞错?”

莫不是误谈,误传,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么档子事。我们往来三四回,脚下三四里。走累了,我们打起精神改去一号展厅采访。突然雷声大作,雨声大作,三人撑起一把伞,还是雨打半边湿。踏上一号展厅前厅的台阶,回首一望,“稻壳屋”三个字映入眼帘,挂着雨滴。

真是意想不到的奇妙。惟妙惟肖的稻壳屋,立在高楼之下。小屋占地40平方米,褐红色墙体分外夺目。屋檐双龙对卧,屋角一凤一凰,透着古色古香的庄重。以手拍击,墙体发出咚咚的响声,如击石壁。有人介绍,稻壳屋防火、防腐、防水、防污染,抗风,而且价格低,每平方米约400元,花两万元就可以安个家。乌苏里江集团总裁王道明迎面走来,道出了“稻壳屋”产生的曲折过程。

王总裁说:“如今的三江平原已成为水稻之乡。我们开发的水稻18万亩,每年的稻壳如山。往年的稻壳只能点起大火,没日没夜地烧,污染了空气,污染了土地。”

为了找到转化的途径,王道明率人三次进省上京,寻访科研部门十余家。走东北农学院,去省农科院,访农业部秸秆转化办公室。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他们找到了以锯末合成板材的技术人员———李泽军。王道明邀请李泽军进场担任技术负责人,成立乌苏里江工艺建材厂。

以稻壳为原料开发建筑板材,在全国尚属先例。今年1月底,正值隆冬时节,王道明等集团领导开始组织试验。研制小组综合北京、山东、武汉等地不同载体的处理技术,采用多样式,多配方,试验摸索。近5个月内,他们尝试了60多个配方,以稻壳为原料的高分子聚合、模具定型技术终于成功。

我们随着一批俄罗斯客人涌进稻壳屋。屋内宽敞明亮,墙上挂着稻壳制做的板画,地下摆着稻壳制做的床椅。据黑龙江省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,板材密度、抗折强度、抗冻系数、耐水性、耐化学腐蚀程度全部符合标准。技术人员介绍说,在常温下,30厘米见方的板材从2米高处落到水泥地面无任何破损,直径30厘米的球体材料,从七楼抛下不破损。

走出稻壳屋,王总裁告诉我们,稻壳屋10天前才面市,洽谈者源源而来。两次小批量订货750平方米,销售收入30万元,盈利4万余元。来自公主岭市、双鸭山市等地的6家客商已意向建立分厂,哈尔滨造船厂等两家客商提出重金买断稻壳板材的配套技术。

“我们想把住技术核心,全面启动知识经济,放开手大发展。”王道明告诉我们,今年10月,乌苏里江新型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望挂牌营业,那时的稻壳屋将为整个乌苏里江集团展现另一番天地。

稻壳屋的妙处绝不止于稻壳屋。那里有的是黑土地凝聚的知识经济,那里有北大荒人生长的智慧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